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乾亨德(ID:qhd20091002),作者:何亞鋒,茶資訊經授權發(fā)布。
普洱茶在中國眾多茶類里被用戶話題最多的一種茶,這是普洱茶可以長期倉儲的屬性所導致,但這樣的屬性也可以說是普洱茶產業(yè)健康發(fā)展的一個阻礙。
01
普洱茶存放標簽
受到歷史上普洱茶敬貢的因素影響,到目前故宮還完整保存一個金瓜貢沱,這無疑是給普洱茶可以長期存放文物標簽。
90年代中后期一些臺灣人發(fā)現普洱茶可以長期存放并不變質,于是他們開始寫書炮制普洱茶越陳越香的概念。
并且倡導"喝熟茶"、"藏生茶"、"品老茶",他們一邊寫著書一邊做著自己的茶,把自己茶寫進書里,寫成老茶,寫成文物茶,冒充年份,這些茶多半是仿照云南幾大廠家的編號來做的(90年代中后期恰逢當時中茶云南幾家國營茶廠的不景氣)。
02
普洱茶文物價值
當然說到老茶,筆者一點不否認,那些存放到現在的號級普洱茶,但這些老茶市場存量畢竟是非常少的,即使有也沒有辦法飲用的。
這些茶可能真正的成為了"普洱茶文物"具有歷史參考價值,或供后人膜拜神往。
但普洱茶一些內含物早已經淡然無存了,(普洱茶最佳飲用時間應該是在30年以內的)普洱茶三大轉化周期是27年。
上百年的號級普洱茶我們是懷著崇敬心情,敬佩先輩留下的文化遺產,豈能是口中之物?
03
當下普洱茶營銷"文物""金融"標簽
普洱茶無非是茶葉的一種,在源頭還是屬于傳統(tǒng)的農業(yè),說得簡單一些就是樹葉子,但是在普洱茶的銷售環(huán)節(jié),我們不難發(fā)現被用上了"文物"和"金融"的屬性。
當一個簡單的樹葉子背負了太多的屬性,難免會引起傳播的誤解和消費的痛點。
筆者也認同普洱茶有增值的可能性,但不是靠虛構題材和想象來完成的。
普洱茶畢竟就是一種飲料而已,我想如果可以增值的話是靠消費量的增加導致市場供不應求構成的,并非通過事件營銷,故事寫照來獲取存量市場的囤積來獲取增值。
這種務虛的做法在2007年已經出現過一次危機了,這次危機給普洱茶產業(yè)可以說一個重大的打擊,讓眾多參與“擊鼓傳花”的損失慘重。
普洱茶的越陳越香是一個相對的時間,并非永恒。
筆者作為一個茶行業(yè)從業(yè)者,深度參與者,我們向來不推崇普洱茶的文物價值,我們深信文物是非常稀少的,不可再造的,但是普洱茶畢竟是每年都有的,每年都會做的,而且源頭供給量也會日益增加的。
只要文物價值被放大,源頭供給量就越大,故事,內容就越多,可以讓智者變"愚者"。
一個可以再生再造的普洱茶為什么被披上"文物"的標簽在營銷呢?這無非行業(yè)自造神話罷了。
試問我們自己在有生之年大量倉儲普洱茶經過滄桑歲月能成為博物館里受后人膜拜嗎?能像現在故宮里那個普洱金瓜一樣作為文獻來參考嗎?
因為故宮的普洱金瓜只有一個,你倉儲的普洱茶不僅你有,可能很多人都有。
04
普洱茶成為飲料的阻礙
筆者認為普洱茶的確是一款非常不錯的飲料,相對于其它的茶類來說內含物較為豐富,品飲起來層次感也非常的明顯,滋味也會變化多樣,有讓人著迷之處。
但這么好品飲感受為什么不會被大眾所日常消費呢?
我認為這恰恰是前面幾個標簽所為導致的,普洱茶能成為日常消耗必須做到以下幾點來解除阻礙:
第一,普洱茶的故事與題材營銷少一點。
第二,普洱茶的產品升級多下功夫,傳播傳統(tǒng)文化并非不創(chuàng)新,可以在普洱茶形態(tài)上與消費體驗上多努力。
第三,普洱茶要徹底解除 "喝熟茶""藏生茶""品老茶"概念混淆,消除存量市場隱患。讓存量市場自然形成,不鼓吹。
第四,普洱茶增值是通過日常消耗來趨動,通過增量換價值,普及普洱茶正確滋味與口感標準。消除市場上早期假冒云南幾大茶廠的濕倉茶品。
第五,杜絕商家聯合自媒體炒作有特色口感標簽的普洱茶,還給供求市場自然形成的價格體系。確保茶農與渠道經營者和諧有序共生。
普洱茶雖然有“文物”、“金融”、“收藏”多重屬性的存在,但這一切都是因廣傳播,多使用,多消費來實現的,我們不能停留在自我造神話夢里。
任何商品都有兩種價值,“商品價值”與“使用價值”,那么普洱茶也不例外。普洱茶的商品價值其實還是在農產品的范疇內,當前普洱茶的使用價值是被禁錮的。如果普洱茶使用價值真正被釋放了,我想這才是用戶與經營者,茶農愿意看到的。
撰文 | 何亞鋒
插圖 | unsplash、茶資訊